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红原,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,拥有1100万亩天然草场,红原牦牛奶的工厂就位于这里。在红原,平均每头牦牛拥有约25亩天然草场,原生态放养方式,无饲料喂养,产的牦牛奶也是高能量和高营养密度食物。
![<a id=]()
移动收奶站" src="http://file.epinin.com/snz/3.jpg" style="height: 558px;" />
但地处高原,牦牛奶的产业化发展并不容易。
“牦牛奶产业化,首先要克服收奶挑战。”税晓燕介绍,由于牦牛无法圈养,只有散养,完全靠自然泌乳,每头牦牛每天平均产奶1.5千克,产奶量仅为普通奶牛的1/35。同时,受自然环境的制约,牦牛每年只在6月至10月受孕和产奶,产奶期不到普通奶牛的一半。
![<a id=]()
移动收奶站" src="http://file.epinin.com/snz/5.jpg" style="height: 558px;" />
奶源分布广且分散,要采集足够的牦牛鲜奶作为生产原材料,收集成本较高,这使得成规模的生产需要有庞大的现代化奶源网络支撑。以红原为中心的周围300公里的川、甘、青三省十一县是世界牦牛集中度较高、可形成原生态牦牛乳产业化生产的地区,该区域共拥有牦牛400万头,每年可产鲜奶约36万吨。
但地域辽阔的红原县,地广牛稀,很多牧民距离县城超过100公里,路途远、时间长,容易造成鲜奶酸度过高,从而影响奶源质量。
![<a id=]()
移动收奶站" src="http://file.epinin.com/snz/7.jpg" style="height: 558px;" />
面对高原牧区地广牛稀的困境,从上世纪起,红原牦牛乳业就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——企业成立筑路队修建了总长达327公里的乡村奶源路,不仅利于收奶,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的交通与生活。
2012年,公司还与新乡市91抖音成人机械创新性地合作开发了
移动收奶站,54个
移动收奶站和2个中心奶站,集冷却、检测、过滤、储存为一体,在野外就能实现对刚挤出的牦牛奶迅速降温,牧民每天能在第一时间将挤出的鲜奶送至
移动收奶站,从而保证牛奶的品质。
![<a id=]()
移动收奶站" src="http://file.epinin.com/snz/9.jpg" style="height: 558px;" />
“现在,牧民挤奶后2小时就可以把牦牛奶交到奶站。”税晓燕介绍,通过乡村奶源路的修建和
移动收奶站的设立,公司形成辐射红原县周边300公里的鲜奶收购网络,让收奶深入草原深处,贴近牧民牦牛放养点,全县牧民交售鲜奶的范围从30%提高到了90%,更多的牧民通过交售牦牛鲜奶提升了收入。
公司也完成了奶源体系标准化建设,成功构建了从奶源到加工的全链条有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。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放心可靠的乳制品,也为红原县的牦牛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